电话:+86 731 5557 1669
传真:+86 731 5839 2299
市场营销部
手机:+86 15292299506
邮箱:sales@huaxingm.com
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九华经济开发区金侨城27栋
新华社太原7月3日电(记者刘翔霄 原勋)百年斗争征途,脚印不可胜数。一口“千疮百孔”的行军锅,一件应急渡河用的“土东西”,一面质地“特别”的战地奖旗
一口打着十七个铁补丁的行军锅,是八路军太行留念馆最为有目共睹的展陈之一。
长征期间,赤军伙食班兵士除了背粮食,还要贴身带着各种伙食用具,每个人负重达三四十公斤。过草地时,上级下指令轻装前进,伙食班兵士将贴身带着的盆盆罐罐减了不少,唯一舍不得这口行军锅就算没米下锅,还可以用它给咱们烧点热水喝。
过草地时,前面的伙食兵倒下了,后边的伙食兵来不及埋葬战友的遗体,只能强忍沉痛,背起这口锅继续前进。
“长征完毕后,许多伙食班兵士都献身了,那口锅就成了伙食兵心中最珍爱的东西。”八路军太行留念馆馆长史永平说。
抗战迸发后,我国领导的赤军改编为国民革新军第八路军,开赴华北抗日战场。这口行军锅也跟着来到了太行根据地。
1938年,八路军对日军展开反“九路攻击”。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乡民李焕兰的老公当年参加了八路军担架队,一次,他在抢救伤员时,发现了一位浑身是血、伤势严峻的八路军伙食班长。岌岌可危之际,伙食班长仍紧紧地抱着一口行军锅不愿甩手。他说,这口锅很重要,曾跟从他爬雪山、过草地,煮草根、煮皮带,救活了不少战友,也给他挡了不少子弹,他真实不忍心把它丢掉期望李焕兰的老公帮他把这口锅保存下来。
20世纪80年代,这口曾立下“丰功伟绩”的锅被捐赠给八路军太行留念馆。史永平说,这口铁锅上的补丁足足有17个之多,就像17枚特别的“奖章”。
山西石楼县,赤军东征留念馆。国家一级革新文物一件泛黄的羊皮浮筒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1936年。
“其时,阎锡山的部队把渡船扣押在黄河东岸,赤军没有东西,渡河就成了一大难题。”山西赤军东征留念馆馆长刘剑说,所以赤军采取了老办法到黄河边造访、发动大众,请大众出谋划策。
有大众提议,把羊皮剥下来做浮筒,夹在腋下,就能过河。为协助赤军渡河,大众纷繁把家里藏的、没有被阎锡山部队没收的浮筒捐了出来,有些老百姓乃至把自己家的羊也牵来了。没过几天,就做成了几百只浮筒,这些浮筒是石楼民众助军渡河的“功臣”。
赤军东征留念馆内展陈的国家一级革新文物羊皮浮筒。(赤军东征留念馆供图)
1936年2月20日晚8时,东征赤军开端渡河作战。石楼县老船工任永忠撑的船比较大,一次能载百余人。他冒着生命危险,屡次往复运送赤军。抵岸后的赤军敏捷向敌人建议进攻,翻开缺口。
送赤军过河后,任永忠又送儿女参加了赤军,然后自己把船卖掉,到陕西参加了革新。
其时正值隆冬,又是夜间,黄河上有大块的冰凌块,渡河难度很大。幸有任永忠、白汝耀、许茂前、乔永生等老船工军民专心,才确保了赤军兵士安全渡河。
“其时山西许多前进青年跟着赤军到了陕北,没过多久就参加了赤军。”刘剑说,东征赤军在山西扩军8000子弟,其时出现出了许多军爱民、民拥军的感人事迹。
“战争年代,物资匮乏。为了援助人民军队打胜仗,老百姓纷繁有力出力,捐款捐物。”太原解放留念馆讲解员曹艾洁说,这面红底白边的旗,是奖给在解放太原战争中作战骁勇的一支部队的,旗面却是用老百姓捐的被子面做成的。
太原市阳曲县店子底村是解放战争时期攻击太原的支前榜样村。其时,从各地会聚来的战争物资等源源不断地会聚至此,并从这儿输送到前哨。
太原解放留念馆展陈的一面奖旗,旗面是用被子面做成。(太原解放留念馆供图)
“当年,老百姓纷繁把家里的门板抬了出来,五里长的通道都是用门板等搭建成的工事。”店子底村原党支部书记黄根明说,整个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,人们腾出窑洞、大炕,活跃援助前哨。
“一位伙食班长给了我爷爷一双靴子,他说,老乡,把这个给你,咱们要进城了。第二天,6个伙夫回来后,在炕上不说线个人,是一场惨烈的战争。”
店子底村90岁白叟李合林的老公当年在前哨抬担架,她和公公婆婆先后照顾了二十多位伤员。“那都是十几岁、二十几岁的小伙子,我把鸡蛋攒起来,给兵士们做成了一碗碗的鸡蛋汤。”李合林说。
太原战争继续6个多月,共有24万大众参加支前,动用畜力5万多头,门板50万块
“这些留存下来的前史什物,无不表现了这支人民军队的战争力、生命力,表现了民心所向。”山西省档案馆副馆长、研究员巨文辉说。
邮箱:service@huaxingm.com
电话:+86 13786225556